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彰显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作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是传播红色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它通过对革命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红色精神内核与现代个性表达相契合,贴合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如何运用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赓续红色血脉是当前革命博物馆建设重要的着力点。
目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红色文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34家全国红色博物馆及相关领域机构共同成立“红色文创联盟”,以产业化思维探讨红色文创发展;一批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深入人心,例如契合热播剧《觉醒年代》的人物和故事原型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青年”系列文创、鲁迅博物馆系列文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立体书文创等。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也显示,上海、河北、北京等多地博物馆纷纷发掘红色资源进行文旅及文创方面的工作。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红色文创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红色文创开发资金有待提高,创意有待提升。从资金方面看,博物馆自身客流量低,文创投资回报率较低。文创销售收入是博物馆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目前经营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创开发的资金投入。从创新性方面看,目前,红色文创产品多忽略实用性,缺少对“红色特质”的把握,由此,需要组建高质量的文创团队,提升开发活力。
二是红色文创形式单一,缺少情境式红色文化体验。在红色文化的开发应用中,一些红色博物馆借助5G和VR等互联网新技术,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发售立体书文创,将文字与纸质建筑融合,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历史场景,使红色文化形象化、具体化。相比而言,仍有较多的博物馆延续单向性参观模式,这对于游客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很难同红色文化精神产生共鸣,进而较难实现“把红色精神带回家”的目的。沉浸式的红色体验、立体式的多样化文创产品更能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增强游客的红色情感共鸣。
三是地区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传播渠道单一,未形成集聚特色。若将一个地区内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地域性特色的红色一元化大主题、多样化小主题、红色IP联合的大格局,将更有利于特色红色文创的创作,并改善和提高消费者的红色体验。
结合革命博物馆文创的特殊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策支持,注入市场活力。在文创收入分配、人员配备等方面实施更加宽松的产业激励政策,提高红色文创开发积极性。同时,红色文创开发注重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行奖励收入机制,吸引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将红色文创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相结合,开发出更受欢迎的红色文创产品。
二是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加强文创的设计能力。红色文创开发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红色资源背后的革命思想、历史文化,创新思维,打造精品,加强红色文创设计、开发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是打造情境式红色体验产品,增强红色情感共鸣。技术发展、时代进步为红色文创开发提供多角度发展思路。例如,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活动,利用短视频、长视频等方式叙述红色博物馆和文创故事,开发“红色景点+剧本杀”等趣味项目。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将实现红色文创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带给参观者以深层次的切身红色体验,加深红色记忆。
四是拓展传播渠道。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红色博物馆应积极借助全媒体手段进行网络化传播,开创线上文创销售平台,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宣传红色文创产品,形成线上线下互相联动的传播布局。优秀的红色文创能将革命历史精神与时代价值相契合,更好地发挥红色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激发观众的红色情怀。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北京市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1JCC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佳奇)